本文作者:独特魅力

专访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前会长田启文:电影不是一个人拍成的,我们要团结精神

独特魅力 2024-03-17 974
专访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前会长田启文:电影不是一个人拍成的,我们要团结精神摘要: 在埃菲尔铁塔前弹琴是什么体验给外国人穿上马面裙是什么效果把泉州簪花戴到海外是什么体验随着疫情放开人们不断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通过短近日为期天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为维港畔落下帷幕...

“在埃菲尔铁塔前弹琴是什么体验”“给外国人穿上马面裙是什么效果”“把泉州簪花戴到海外是什么体验”......随着疫情放开,人们不断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通过短

近日,为期4天的香港国际影视展为维港畔落下帷幕,吸引了超过25个 及地区750多家参展商参加,来自上海的《繁花》剧组演员和60多家上海影视企业等集体参展,沪港两地影视从业者共谋合作发展。

在影视展上,记者专访了前来参展的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前会长田启文,我们从《繁花》聊起,谈他对沪港影视合作的看法。

您看过《繁花》吗?如何评价?

田启文:我看过几集,觉得很不错。不管在香港还是内地,能看到一部达到高水平的剧,一直是我们所盼望的。有评价就说,这部剧把电视剧的天花板拉高了。我觉得《繁花》的成功,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投资者看到市场依然愿意为好内容买单,因为有时候投资者的眼光是比较局限和短视的,往往跟风求快、一拥而上,又要省钱又要赚钱,这是很难做到的。《繁花》是个很好的示范,它创造了一个新概念,也证明了只要愿意为好内容投资,愿意认真花时间精力去制作,就会有好的市场回报,这是影视行业从业者需要去争取的。

专访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前会长田启文:电影不是一个人拍成的,我们要团结精神

《繁花》讲的是上海故事,但有很多香港元素,您怎么看沪港两座城市的关系?

田启文:《繁花》描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在改革开放中的故事,王家卫导演用了50多首老歌来串联剧情,其中很多是香港的金曲,这是很巧妙的手段。这也说明,香港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宝藏”,不仅可以连接沪港两地,而且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合作,如何运用这些资源。

能否请您讲讲个人和上海的情缘?

田启文:我和上海缘分很深,我第一部在内地拍的戏就是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当时我们叫合拍片,这种合作方式是令我很开心的。我开玩笑说,现在车墩影视基地里应该还有我的“脚毛”。所以,我对上海的感情特别深厚,内地城市里,我最喜欢去的就是上海,它充满活力的氛围和包容的环境很吸引我。

上海已经来香港参加影视展很多年,您觉得沪港两地如何加强影视产业合作?

田启文:就影视合作层面来看,我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地域性,沪港两地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说什么成功就去拷贝什么,更要看到的是对方的短板是什么,缺失的是什么,再去发扬光大,互补所短。直接拿来用是不行的,会造成资源浪费。

我注意到,您所在的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设置了14个分会,涵盖了电影拍摄各方面。很多影视从业者提到,香港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非常值得内地借鉴学习,您怎么看?

田启文:我们不能只看到结果,没看到过程。其实香港也不是一开始就有那么多分会,是慢慢增加到现在的数量的,随着行业不断完善,逐渐细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不同细分的工种都有代表性的专业人士,能够为行业设置规范和标准,为行业进步出谋划策,同时协调不同行业工种之间的矛盾,达成某种平衡。

所以我一直有个心愿,想把我们基础性和专业性的行业规范带到内地,建立相应的标准,从而去评判行业工作人员的水平的高低,而不仅仅是靠论资排辈或者自说自话。现在我们正在大湾区开展类似的培训,让参与者知道,这个行业不是混饭吃的,而是有真正的行业认同,是要达标的。

现在这个培训计划进展如何?

田启文:内地太大了,很难一下子遍地开花。目前,我们在大湾区里先试着做了一个培训基地“模板”,内地影视行业欠缺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现在看,内地不缺好演员,缺的是专业的工作人员,因为影视行业很多工种没有专门学校来教。所以我们采用专班专教的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教学不以理论为主,而是以实操为主,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是要去拍戏现场学的。

这方面,我觉得香港的工作人员做得很好,他们身上有种很强的职业自豪感。

田启文:在影视行业,因为香港和内地条件不一样,执行方式也不一样。因为香港地方小,不需要那么多人,一个人可以做三个人的事,所以要求个人能力很强,而内地可能一个剧组就有上百人,平均到个人的投入度和自豪感可能就少了。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香港行业内大家形成了要互相帮助的共识和氛围,因为入行门槛高,如果你口碑不行,很容易被淘汰。电影不是一个人拍成的,也不是导演一个人的光环,它是环环相扣的,没有“一个人的英雄”,我们要的是团结精神。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