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最大的害是什么?
今日(3月7日)凌晨,艺人李现在社交账号发文向粉丝道歉:“各位在成都机场外等待我的粉丝朋友们,你们好。我通过社交媒体得知了你们的彻夜等待和守候,非常感谢你们的喜爱。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已从其他出口离开了机场。非常抱歉没有跟你们当面打招呼,让你们白跑了一趟。但我相信来日方长,总有相见之时!大家...
要不是这部台湾电影,我都快忘记“周处除三害”的典故了。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首席商业评论的卫明。
最近这部“周处除三害”的电影火了,而且是为数不多不做宣发的电影,可能是尺度比较大的缘故吧。
电影本身的故事其实就是典故一样,一个恶人临死之前,为了找到存在的价值,而除掉了另外两个恶人,客观上净化了社会。
这部片子之所以让很多自媒体高潮的原因是,尺度比较大,应该说是国内能上映电影里尺度的天花板了。
至于尺度怎么大,咱们这里就只能省去文字了,简单说,性与枪支暴力,不过据说大陆上映的有删减,主要是灵修堂部分,但还好删减不多,但对这部分戏的氛围有一定影响。
另外一方面,这部电影的尺度能上映,一定是有它的原因,一方面,除暴安良是人类社会天然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也是与主流价值观所契合的。
但,还有一点,我认为应该是目前社会需要关注的,那就是打着“善”的旗号又实际上作恶的邪教。
剧中陈桂林要除掉的两害中,哪个危害更大?
是长期霸占小美的暴力犯罪分子香港仔,还是装作与人为善,假意帮他人治病改造内心,但实际上用毒药,用骗局敛财供自己享受,还绑架更多普通人的灵修堂首领林禄和?
反正我认为是后者。
这种危害是会传播的,是隐性的,不易发现的,是藏在“善”后面的。
即便我们知道“周处除三害”,我们知道向“善”的力量,但是如果我们无法分辨“恶”,我们也会迷失,甚至沦为作“恶”之人。
就如灵修堂中受骗的少妇,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她不想同流合污成为作恶之人,也不想自责自己的善良,失去了向善的勇气和力量,在纠结之下迷失,只能自刎。
“在乱世之中的悲剧,
归根究底只有一个原因,
就是邪恶太了解善良,
而善良的人毫不了解邪恶。”
——卡夫卡
有些恶,是藏在善的面具之后的。这也是卡夫卡说过的。
这种恶,不仅让人不知不自觉作恶,还会让人放弃向善的信仰,此乃大恶。
所以,灵修堂上,陈桂林对一群还执着支持骗子的受众大开杀戒,是因为这群人本就是为虎作伥的恶人,对他们讲善,实际上是徒劳。
做企业,做企业家,如何向善?
善在某种意义上是绝望的表现。——卡夫卡
为何绝望?
因为很多时候可能是实力不够被欺负,但又不敢反抗,让人觉得善良。
就如电影里的小美。也如电影里的医生,救人是善,但如果是恶人拿着枪让你救,还是善吗?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但也不要作恶,作恶肯定是长久不了的,所以,还是要向善。
至少,不作恶。如果不善不恶,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人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讲在商业领域,就是在商言商,有些人认为是不讲人情,其实不是不想善良,只是不想因为自己善良,就放弃一些原则和规则,该争取自己*利益的时候还是要谈利益。
不要因为自己的善良,而被人利用。
做企业,做企业家,多讲明确的规则,更好,这在商业界也是一种善。
一些没有明确规则的定义,往往会被利用,甚至攻击。
譬如,有些人认为企业家就是好的,商人都是坏的,这种没有明确规则的定义,实则只是被人用来攻击他人的标签。陈桂林,周处,都曾经是一个恶徒,但他们最后也做了好事,根据规则,各有所终,而不是被一个标签定义死。
当然,现代世界,违法了肯定要接受惩罚。
因此,更关注规则和行动,在商言商,也挺好。
大概就这些想法吧,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理性讨论。
最后,顺便推荐一下卡夫卡的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