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白敬亭,重新定义「绿茶学」
当今的内娱,窝囊男人最好命?网友盘点出“三巨头”男星:窝囊废白客、郭京飞、雷佳音。分别负责窝囊、废、巨头,是“古希腊掌管的神”。窝囊废虽然是玩笑,但看看这几年红起来的男星,冷酷硬汉、狂拽酷炫、忧郁深情都不流行了。
演艺圈、文化界、商业圈......
每一次男性偶像的“翻车”“塌房”,都一再提醒我们,父权赋予男性的光环,实在太过可笑和虚伪。
下不来的春山
哪怕是没看春晚的人,也大概率刷到过春晚节目《上春山》。
但那时没人想到,直到三月了,全国人民还在山上。
名场面,被不断演绎。
有“我在人大闹元宵”版——看上去是歌唱表演,但其实是技艺高超的模仿秀。
图源:bilibili @中国人民大学
有“重生之我在《甄嬛传》上春晚”版——华妃、甄嬛、安小鸟三姐妹同台,一展歌喉。
图源:网络
白敬亭来到重庆拍戏,重庆人民就将《上春山》搬到了观音桥大屏上。
妥妥的春晚之重庆分会场,简直是宾主尽欢。
图源:网络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场经典的源头。
春晚《上春山》三人舞台表演时,由于不和谐的站位,偏台的调度,舞蹈的错位,导致观众认为出现了舞台事故。
再加上白敬亭,每每出现都与他人泾渭分明的服饰——别人穿红他穿白,别人穿白他穿黑。
图源:网络
于是一场大型推理就此上演:“是不是他为搏出位,铤而走险、坑害同事,在春晚搞事?”
这个推论,在多位主持人向白敬亭犀利发问,央视发布滚动版手动《上春山》*后,愈演愈烈。
有人澄清,有人发锤,轮番上阵。
彩排*都真真假假出现了好几版,却最终成为一个悬案——人们仍不知道那天白敬亭到底怎么想的。
但在这过程中,诞生出了「春山学」——
春山学,包括不限于,玄学、职场、摄影、导播、剪辑、考古、舞蹈、微表情研究、心理学等多门学科。
图源:
学无止境,甚至还能看见,《论“校勘四法”在“春山学”研究中的实践》等冷门研究方向。
上下滑动查看
「春山学」博士,也是各个高素养。
哪怕打了全麻、做完胃镜,迷迷糊糊、半睡半醒,也能一字不错地上完春山。
图源:网络
虽然神志不清,但唱到“春风得意正少年”还能同步做出标志性的握拳。
图源:网络
对于这些“学者”来说,每个“黑白白,高低低”的物件,都成了眼中的代餐。
图源:新浪微博
显然,「春山学」已经脱离推理范畴,成为2024第二紫薇星(第一当然是贾玲啦)。
从高校课件,到广场舞BGM。
图源:豆瓣
从美甲周边,到游戏放送。
万物皆可上春山。
图源:网络
连写出“独坐敬亭山”的李白,都从诗仙被动改名为“预言大师”。
「春山学」衍生出的乐子,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
更重要的是——
男人间的勾心斗角,也终于被认定为了笑话。
三个男人一台戏
要说「春山学」最大的贡献,还得是创造了一个探讨男人心机的名场面。
从前,被过度审视的总是女明星,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次拉拉链,都能被解读出十几种手段。
这种但凡谈及女明星便引到“扯头花”,但凡谈及女性就定义为“雌竞”的舆论环境,真是令人厌倦。
而春山学的爆火,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三个男人一台戏”的后春山时代。
图源:网络
不过,为什么这次大家对心机男接受的如此之快?春山学一夜传遍大江南北。
我想性别环境确实好了一点,或者说随着网络的发展,男性的圣殿也更容易坍塌了。
回想一下,近几年,社会对各种男性形象、身份的美化,正在一一破裂。他们的光环不再,滤镜失色,“祛魅”成了被反复提及的用词。
而那些千奇百怪的下头瞬间,也让人们离真实的男性更近了一些。
先从娱乐圈来说。
很久以来,博上位、耍心机、潜规则这些词,都只与女星绑定。
但把“想火”之心摆在台面的艺人,却不得不提陈凯歌之子,陈飞宇。
图源:网络
他出生在罗马,坐拥无数资源,把热门赛道全走了一遍,恨不得氪金直飞顶流。
网友这才终于发现,名利场里的人没有几个人是淡泊名利的。
而吴签所遭到的牢狱之灾,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所谓的“潜规则”,其实就是权利上位者主导的性侵。
现实是,男明星勾心斗角、塌房不断,女明星才是不变的港湾。
图源:网络
而在社会层面,隐蔽的美化则更多。
譬如,人们对男性领导的总是存有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理性客观等滤镜,而女性被塑造成情绪化、见识短的下等生物。
直到李国庆,揭开了“抓马”领导的遮羞布——
他染性病、夺公章,胡搅蛮缠,狂暴易怒,还如每一个做着土皇帝梦的男人一样,将自己的无能归结于“前妻没有给我洗过袜子”。
图源:《进击的梦想家》
与之相对的是,他嘴里不堪的前妻,俞渝。
年少有才能,捧得起窝囊汉,中年有手腕,管得了全公司,谈吐得体,条理清晰......
现实是,女领导未必不能明辨是非,男领导也未必不是蠢蛋草包。
男人的神话,还有他们的兄弟情——
似乎,他们总是宽宏大量、不打不相识的,也总是“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
与之相对比,女性的感情好像更劣质了一些,往往是宫斗剧、是打小三、是闺蜜反目、是小心眼报复......
但就在去年,东方甄选的斗争沸沸扬扬。
图源:网络
人们发现原来这样一个看起来岁月静好的公司,内里也是斗来斗去的纷争。
现实是,男人的小肚鸡肠不遑多让,女人间的义气也不容小觑。
图源:新浪微博
更不要说那些更具现实意义的案例了——
从王某宏向妻子泼脏水的“疯女人计划”,到杨波知轨出轨,却控诉女性“知三当三”,再到律师直播间咨询“如何谋财害命”的丈夫们。
男人敲打算盘、颠倒是非,将女人置于死地的狠心,从不少有。
图源:新浪微博
心机男一上场,女人都得靠边站。
在我们看过各种“三个男人一台戏”之后,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真是“男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啊。
而这正是「春山学」的意义,它代表着,人们正在走出这个历史悠久的谎言。
不过遗憾的是,哪怕已经祛魅,但那些陈旧的性别歧视叙事,仍不易摆脱。
关于「春山学」有一些讨论很奇特。
一些网友想嘲讽男明星,却为他起外号叫“白娘子”,把他的行为称作“雌竞”。
图源:新浪微博
一些网友作者想要蹭热度,却将事件改成了女性主角。
图源:网络
很多时候,人们对男性神话不屑一顾,但还是沿袭着过往话语体系,使用着“婆婆妈妈”“撕逼”“死丫头”等词语。
侧面显示出了,这套叙事在千百年里不断流传、强化,有多么深入人心。
性别神话的破灭
原本心机、绿茶、扯头花、宫斗都是女人的专属。
如今,它们可以被标注于男性身上。
这一步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必须感谢互联网揭开了这个黑箱,一个关于男性神话的黑箱。
演艺圈、文化界、商业圈......每一次男性偶像的“翻车”“塌房”,都一再提醒我们,父权赋予男性的光环,实在太过可笑和虚伪。
可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这层光环的迷惑性是如此强大,它愚弄了我们太长时间。
直到今天,还有无数人笼罩在其阴影下。
我们深知,其光环如此耀眼,必定离不开数千年来,占据权力中心的男人们,费尽心思地美化和打磨。
所有强大和崇高的修辞都给了男人。
高高耸起的丰碑上,镌刻的,大都是男人的名字。
而女人再强,也是附属于男人的。是次等的。
看看远古的神话传说。
女娲,中国的大母神,进入父系社会后,就变成了伏羲的老婆,女娲自己造人,变成了“伏羲女娲交尾”造人。
图源:台大欧丽娟教授《女娲神话》
嫦娥,本名“恒我”,跟后羿毫无瓜葛。东汉时,她突然变成后羿的妻子。再后来,她从女神沦为一个偷吃灵药,背夫无德的女人。
图源:小红书@一瓶冰镇果子酒
这便是东西方神话传说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女神降格”。
父系社会让女神降格的秘诀,就是给她们配上一个男人,稀释她们的权力。
在男性撰写的历史中,连女神都无法躲过被压缩矮化的命运,更何况普通女性。
看看那些男性伟人们的两性观。
苏格拉底说,“男人和女人的天赋是一样的;男人所追求的也是女人所追求的,但总的来说,女人劣于男人。”
亚里士多德说,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
叔本华写过一篇著名的《论女人》,他认为女人存在诸多先天性缺陷,女人幼稚肤浅、爱慕虚荣、缺乏思考和判断力、其嫉妒之心无所不包......
波伏娃著作《第二性》的书名,便出自这篇文章——女性就是“第二性,在每个方面她们都劣等于第一性。”
「女人是次等性别,在一切方面都逊于头等性别:我们应该纵容女人的弱点。要是男人对女人表现出敬意,那是无比荒唐之事,也让女人看不起男人。
——亚瑟·叔本华《论女人》」
尼采则宣称,“去见女人,最好带上鞭子!”
法国作家萨德也曾借小说人物之口表示,“女人是一个可怜的生物,总是不如男人,不如男人漂亮,不如男人聪明,不如男人富于创造力,只是娱悦男人的对象......她们是虚伪、丑恶和危险的。”
在他们的眼中,男人优越,女人等而下之。
男人就是比女人智慧、理性、大气、有远见、仗义......
而女人的劣根性数之不尽。
甚至靠进化论颠覆世界的达尔文,也曾“基于科学”,承认女性的劣等。
他曾在《人类的由来》中写道,“两性在智力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无论男性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比女性更卓越,不管是需要深刻地思考、推理抑或是需要想象力的参与,还是仅仅需要使用感官和双手。”
一名妇女曾请求达尔文纠正看法,达尔文回信仍坚持原观点
是的,我们知道这一套观念,自然都是在女人尚未被视之为“人”的时代形成的。
但可悲的是,直至今日,仍有人用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的陈旧眼光,看待男人和女人。
仍有人将这套过时的话语系统,奉为真理,大肆宣扬性别刻板印象。
甚至还一本正经地强调,“我们的先贤们早已明白女性的本质。”
某博主用叔本华理论大论当代女性
时代风云巨变,有些偏见却依旧根深蒂固。
譬如这一次贾玲的成功,从影片拍摄到上映宣传,她是导演是演员是项目负责人,不少人看不见她的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只居高临下地攻击她“投机取巧”“过度营销”“减肥捞钱”......
一谈作品就说她只会营销,一谈营销就说她作品太烂。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贾玲是个男人,评价她的词语会有多么不同。
图源:新浪微博
而针对女性创作者和男性创作者,使用不同评价标准和话语体系的背后,仍是难以瓦解的性别偏见。
何谓女人,何谓男人,人们仍受困于过时的、模板化的社会性别期待中。
但正如女作家米尼克•希珀在《乐园之丘》一书中所说,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观察过去和现在的方式。
就像如今我们开始谈论男明星的心机、男领导的宫斗、谈论女导演的野心和锋芒。
不是要将脏水泼回。
而是扯下性别表演的幕布。
无论男女,首先将TA视为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