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2024年变局:国产化进步明显但仍存“卡脖子”风险
北京时间10月5日晚,ATP1000上海大师赛男单第二轮,德约科维奇以2个7-6击败美国小将米克尔森,顺利晋级32强。赛后,德约在摄像机镜头上写下了汉字“德”,还用字母谐音的方式写下“我爱你,中国”。
经济观察网 周信/文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芯片作为关键技术支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汽车产业形成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三条新供应链,带动主控芯片、通信与接口芯片、功率芯片、传感器芯片、存储芯片等汽车芯片的快速发展。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表示,预计2024年国内芯片设计行业销售将达到6460.4亿元,同比增长11.9%,重新回到两位数的高速发展轨道。
芯片销售的增长,说明需求旺盛。以智驾芯片为例,华金证券认为,预计中国智驾芯片市场2025年—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0.12%,2030年新车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普及率将达到70%,芯片数量可能会达到1000亿—1200亿颗/年。
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市场前景 可观。随着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快充蔚然成风,车规级碳化硅(SiC)站上了“风口”。据MEMS和半导体领域专业机构Yole预计,到2029年,SiC器件市场价值将达到近100亿美元,2023年至 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4%。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指引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果。尤其是2024年下半年以来,本土企业在芯片国产化方面捷报频传。
在智驾芯片方面,蔚来汽车在224年7月底宣布首个车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成功流片,并将在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蔚来ET9上搭载。“去年我们公司采购了9亿美元的智驾芯片,是全球最多的,这些芯片未来将转换为我们自研的芯片。”蔚来董事长 曾表示。
8月底,小鹏汽车宣布图灵芯片成功,可用于L4级自动驾驶,支持300亿参数的大模型在端侧运行。10月底,芯擎科技宣布其7nm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AD1000)成功点亮,可满足L2至L4级智能驾驶需求,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2026年大规模上车应用。
此外,Momenta旗下新芯航途的中算力主流芯片已进入流片阶段。辉羲智能在10月底发布了首款国产原生适配Tran ormer大模型的7nm车规级大算力芯片光至R1。
地平线目前已与超40家全球车企及品牌达成超290款车型前装量产项目定点,已有130+款量产上市车型。华为也拥有包括腾310、腾610及腾910三款智驾计算芯片,形成高、中、低算力水平全覆盖。
在座舱芯片方面,芯擎科技设计了国内首款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该芯片目前已经出货60万片。芯擎科技副总裁兼产品规划部总经理蒋汉平介绍,龍鹰一号单芯片舱泊一体 方案与传统方案相比,每辆车能够节约700—1200元。国内最先宣布“舱驾融合”的黑芝麻智能,发布了武当系列C1200系列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
在功率芯片方面,6英寸碳化硅晶圆是当下汽车企业的主流选择。需求方面,6英寸晶圆正在商品化,价格大幅下降;供应方面,大多数设备制造商均继续扩大其6英寸晶圆的产能。根据《2024碳化硅(SiC)产业调研白皮书》统计,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有30家企业正在或计划推进8英寸SiC晶圆产线建设,其中中国企业有13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汽车芯片需求旺盛,产业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车载芯片仍然面临巨大的缺口,在高端芯片的设计制造环节仍然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 。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外界原本预期,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会在2023年基础上翻一倍,达到15%甚至更高。但2024国产汽车芯片的自给率出现了停滞,甚至略低于去年的10%。究其原因,尽管国产芯片在技术和产量上不断突破,但相比于市场的爆发式需求,仍显得捉襟见肘。
尤其是在高端汽车芯片领域,国内产能和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完全替代进口芯片。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主要掌握在台积电、三星等少数巨头手中,国内大多数企业在7nm、5nm等高端制程芯片方面能力薄弱。
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与材料研究院高级副院长罗道军表示,本土芯片产品的研制可靠性成熟度与国外品牌相比,在质量一致性、工艺稳定性、工艺适应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较大 ,大批量高可靠要求的汽车如果要导入产品,必然要面临较大风险。
如何摆脱汽车芯片被“卡脖子”,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2024年,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封锁进一步升级,11月,拜登 要求停止向大陆供应高端芯片,这对中国芯片行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经济观察网获悉,某国产7nm车规级高阶智能驾驶芯片目前已被台积电断供。
汽车电子芯片的产业链包含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制造设备和晶圆制造流程,中游的智能驾驶芯片制造、车身控制芯片制造等多个环节。
在功率芯片方面,“目前在8英寸碳化硅衬底市场,还存在良率、翘曲控制等难题。因为尺寸变大后,技术难度会更大。”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表示,国内针对8英寸碳化硅衬底尚未进入量产验证阶段,要迈过这一门槛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和技术创新。
奇瑞汽车芯片技术院专家柳洋指出,目前国内芯片设计和封装能力优势较为明显,但在芯片EDA软件、高端关键检测设备、光刻机、刻蚀机、封装基板材料等领域仍处于薄弱环节。
数据显示,目前进口车载芯片的占比仍然接近9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降低汽车芯片先进制程的占比,是摆脱我国汽车芯片受到限制的核心要素,要基于新架构用成熟制程 先进性问题。同时还要提升和支持跨国芯片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率,支持本土企业实现对海外芯片的替代能力。
周信经济观察报记者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对新能源、储能及动力电池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行业分析。
联系邮箱:zhouxin@eeo.com.
微信号:zx13552437427